一张图片就能让你看懂朝鲜战争和抗美援朝的全过程
一 战争概述
朝鲜战争原是朝鲜半岛上的朝韩之间的民族内战,后分别支持朝韩双方的美国、苏联、中国等多个国家不同程度地卷入这场战争。1950年6月25日,朝鲜得到苏联默许,不宣而战进攻韩国,历时三年的朝鲜战争爆发。7月7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第84号决议,派遣联合国军支援韩国抵御朝鲜的进攻。8月中旬,朝鲜人民军将韩军驱至釜山一隅,攻占了韩国90%的土地。9月15日,以美军为主的联合国军(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荷兰、法国、土耳其、泰国、菲律宾、希腊、比利时、哥伦比亚、埃塞俄比亚、南非、卢森堡)在仁川登陆,开始大规模反攻。10月25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应朝鲜请求赴朝,与朝鲜并肩作战,经过历次战役最终将战线稳定在38线一带。1951年7月1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朝鲜方面与联合国军的美国代表开始停战谈判,经过多次谈判后,终于在
战争名称
朝鲜战争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有着不同的名称:
朝鲜称之为“朝鲜祖国解放战争”。
大陆称之为“朝鲜战争”,对其中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参与部分称为“抗美援朝”。
韩国称之为“韩国战争”或“六二五事变”或“6.25战争”。
美国称之为“韩战”(Korean War)或“韩国冲突”(Korean Conflict)。此外,由于此次战争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和越南战争之间发生而不被重视,在美国亦将其称为“被遗忘的战争”(The Forgotten War)。
日本称之为“朝鲜战争”或“朝鲜动乱”。
香港、台湾、新加坡等经常称之为“韩战”。
二 战争背景
1 日本吞并朝鲜
朝鲜半岛位于亚洲大陆东北部,北隔鸭绿江和图们江与中国相接,东北一隅与俄罗斯联邦接壤,南隔朝鲜海峡与日本相望。西、南、东分别被黄海、朝鲜海峡、日本海环绕,为中国大陆的右翼,中日之间的跳板,地理位置非常重要。朝鲜半岛是朝鲜族世代的居住地,历史上建立过多个国家。
追溯朝鲜战争的原因,则是19世纪末列强对朝鲜的侵略以及日本吞并朝鲜。19世纪,急于获得原料产地和倾销市场的资本主义列强开始觊觎被称为“隐士王国”的朝鲜,1856年美国驻华公使伯驾就向美国政府提出“英占舟山,法占朝鲜,美占台湾”的建议。1866年和1871年法国和美国分别入侵朝鲜,却均无功而返。朝鲜的近邻日本在明治维新后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实力迅速膨胀,正交叉进行工业革命,因此扩张欲望强烈。1876年日本强迫朝鲜签订《江华条约》,打开朝鲜国门,随后美国、英国、德国、俄国、法国、奥匈帝国(1867~1918)等欧美列强纷至沓来,强迫朝鲜签订不平等条约。1882年《朝美修好条约》的缔结标志着朝鲜国门的全面开放,也意味着朝鲜开始成为资本主义列强的角逐场所。朝鲜也被称为“远东的巴尔干”。
19世纪末列强在朝鲜的角逐并不露骨,但时有冲突。如1885年英国强占朝鲜巨文岛和1886年“朝俄密约事件”等。这是因为当时朝鲜的宗主国清朝为了防范列强(特别是日本)对朝鲜的觊觎之心,派袁世凯等人常驻朝鲜,积极经营,因而列强也无从下手。由于朝鲜半岛的战略要冲地位以及列强争夺朝鲜已初见端倪,清廷中一些人已经提出了朝鲜由中、美、英、俄共管的意见,朝鲜内部也逐渐兴起一种中立化的论调,希望朝鲜成为像瑞士联邦一样的永久中立国。但因为周边大国的利益考虑和冲突,这些想法都没能实现。
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次年战败的清朝在《马关条约》中放弃对朝鲜的宗主权;1897年朝鲜高宗李熙称皇帝,改国号称“大韩帝国”;终于引发1904年日俄战争。结果俄国战败,1910年8月日本迫使韩国签订《日韩合并条约》,正式吞并朝鲜半岛。
2 美苏划分三八线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时任总统罗斯福和苏联部长会议主席斯大林在德黑兰会议上同意将日本殖民地——朝鲜半岛在“适当的时候”应实现独立。
文章段落
在1945年2月4日~2月11日期间,美苏英三国首脑罗斯福、丘吉尔和斯大林在苏联克里米亚半岛的雅尔塔签定秘密协议,会议决定朝鲜应该由美国、苏联、中国(国民党政府)和英国实行国际托管。在雅尔塔会议上,斯大林曾经问美国总统罗斯福有什么外国军队要进入朝鲜,罗斯福回答没有。
1945年8月9日,在日本战败投降的前夕,美国提出以北纬38度线为界,即三八线,美国和苏联分别占领朝鲜半岛南部和北部的提议,并得到了苏联的认可。由此演变后来朝鲜半岛分裂南北阵营的导火线。
1945年8月下旬,因苏联对日作战出兵中国东北后前锋迅速抵达朝鲜半岛中部的开城附近,美国的海军和陆战队仍然在数千公里以外的冲绳,遂提出以北纬38°纬线为界划分受降范围(这就是“三八线”的来源)。斯大林由于既得利益(雅尔塔协议保证外蒙古独立、苏联在东北的利益和大连-旅顺军港为苏联人使用)并未受损,故答应了美国的要求。1945年9月美军得以顺利登上朝鲜半岛。
三八线以北面积占朝鲜半岛总面积的57%,人口占总人口的40%,南部面积占总面积的43%,人口占60%。朝鲜半岛北部为工业区,南部则是主要的粮食产区。美国一开始在南部地区任用日本殖民时期的行政人员,激起了朝鲜人的不满,之后美国驻军开始使用不了解当地情况的美国人替代日本人,也受到朝鲜人的反对。
1945年12月29日,美国军政厅公布了12月27日由美、英、苏三国外长会议签署的关于对朝鲜半岛进行托管和建立临时朝鲜半岛民主政府的《莫斯科协定》。
1946年3月组成了美苏英托管委员会(中国因处在内战边缘未参与),形式上完成了雅尔塔协议中的约定。尽管该委员会的目标是在这个委员会监督下尽快使朝鲜半岛选出自己的合法民主政府,但与此同时美国和苏联均在自己军队的占领范围内分别扶持了服从于自己的政权。处在冷战边缘的美苏两国均吸收了在欧洲的教训,在作为雅尔塔协定中真空区的朝鲜半岛问题上都开始大胆地设立“铁幕”。
3 南北朝鲜建国
此时,无论是南方的还是北方的朝鲜民众,都掀起了民族主义运动(包括“反托管”运动在内),主张成立全半岛统一的朝鲜人自己的政权。美苏两国出于冷战需要也同时放胆对自己势力范围内的反对派进行了清理。
在北方,朝鲜民族主义领袖曹晚植因反对托管而被苏军软禁,1950年被杀害;苏军在朝鲜平北龙岩浦镇压了右翼学生运动,在新义州镇压了“反托管”学生运动;北朝鲜民族主义分子和右翼分子被扫除干净,在北方政党几乎都是清一色的共产党或左翼团体,右派基本消除,不但是右派,在共产党内部也有清洗,玄俊赫的关西共产主义者以及朱宁河、吴琪爕关北派,不是被暗杀就是被驱逐出党,他们的消亡正是由于反对金日成路线有关。
在南方,1947年7月朝鲜左翼民主派吕运亨被暗杀,该派作为一支政治力量便不复存在了。朝鲜半岛的共产党各派解放后一度联合重建,但在美国占领军和右翼势力打击下活动空间越来越小,1946年年5月8日,美占领当局以“精版社伪币事件”为借口,取消南朝鲜共产党等左翼政党合法性,1947年南朝鲜共产党主要领导人逃往北方,它在南朝鲜影响也就消失了。朝鲜右翼民主党领袖人物宋镇禹,因为他宣称配合政府军的托管行为于1945年12月被暗杀(注:也有人认为是反对托管,但刺客留下杀宋的理由纸条,上面写着是杀宋是由于他赞成托管)。金九的“临政派”虽然一度得到广泛支持,但他密谋夺取南朝鲜警察的管制权,遭到了失败,于是美国政府把他作为朝鲜民族主义分子,排除在外,后被极右翼警察安斗熙暗杀;于是美国要想扶植一位倾向于美国政府的代言人,只
由于两国不断培植自己的势力,美苏联合委员会无法就朝鲜半岛如何组织统一选举达成协议。美国指责苏联在北方镇压右翼党派和反对派,而苏联则指责美国在选举问题上弄虚作假。有鉴于此,1947年9月17日,美国将朝鲜半岛问题提交联合国。主张联合国设立联合国朝鲜半岛问题临时委员会,负责观察、监督分别在南北朝鲜举行的大选,组成全朝鲜半岛的国民议会,由国民议会再召集会议建立国民政府。10月31日,美国避开安理会直接将方案提交联合国大会,尽管考虑到美国当时在联合国的“号召力”苏联持反对意见,但联大政治委员会仍以投票方式通过了美方的提议。
由不包括美、苏在内的9国组成“联合国朝鲜临时委会”(UNTCOK),监督建立全朝鲜议会并选举统一的政府。1948年1月,印度代表梅农率联合国委员会赴朝鲜,安排统一选举事务。苏联禁止在北朝鲜进行此种选举,不允许联合国人员入境,他们只得在汉城考察后返回。1948年2月26日,联大临时委员会通过决议:“允许朝鲜人在尽可能到达的地方继续选举。”
1948年5月10日,在美国军警的严密戒备和监督下,南朝鲜(即后来的韩国)举行了单独选举。据10日夜各投票点关闭后的统计,南朝鲜800万选民中,大约85%以上的人参加了选举。选举结果是亲西方的李承晚以略优的优势当上大韩民国首任总统,接替了自1945年以来在朝鲜半岛南部执政的左派政府。1948年8月大韩民国宣布建国。
金日成号召全民反抗美国侵略
1948年9月9日,北朝鲜(即后来的朝鲜)选举了金日成为国家主席,成立了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苏联及东欧各社会主义国家立即予以承认。
1948年10月,苏联把三八线以北的行政权移交朝鲜人民,到12月苏军全部撤离。美军则继续驻扎三八线以南,拒不撤军,从而造成朝鲜国土和民族的分裂。三八线两侧的交通、电讯和人员物资的交流被切断。1950年6月,南北双方在三八线附近发生军事冲突,历时3年的朝鲜战争由此爆发。
1953年7月,在三八线的基础上调整南北军事分界线,划定临时军事分界线两侧各两公里内为非军事区。习惯上仍称其为三八线。
三 朝鲜战争
1 战前军力
1.1 朝鲜人民军
武器装备:苏联向朝鲜人民军提供了以T-34坦克为代表的大量现代化武器装备。
人员培训和配备:从1946年起苏联就培训了几千名朝鲜军官,每个师还配备了约15名苏军顾问。值得提出的是1949年2月金日成命朴一禹(长期参与中国共产党的革命活动)。大批曾在中国东北与关内参加过中国抗日战争与内战、有丰富实战经验的官兵被充实到朝鲜军队中,这其中就包括令美军闻风丧胆的方虎山将军。故至1949年朝鲜人民军的实力确实是韩国军队所无法匹敌的。同时,为保证军队的政治向心力,朝鲜人民军军官均由抗日老兵或日本殖民统治时期未与日本合作的人担任。
朝鲜10个师,前六个师,每师1.1万人,第7师1.2万人,第10师和第13师不足满员,每师只有6000人,第15师也是1.1万人。
2个独立团,约8000人,5个警备旅共18600人。
一个105装甲旅:120辆苏制T-34坦克。
一个独立装甲团:30辆苏制T-34。
火炮:600门。
飞机:180架。
战斗机:40架。
轰炸机:70架。
侦察机:10架。
总兵力:约13.7万人。
1.2 韩国国防军
韩国国防军虽然数量不多,却在1948年前后不断骚扰北朝鲜。
武器装备:韩国军队武器匮乏,没有重炮、坦克以及空军。
人员培训和配备:军官多为二战时期日本或满洲国军事学校出身,如后任总统的朴正熙,历任师长、军长、参谋总长的白善烨等。
韩国9个师,每个师的兵力都不一样,其中以第1师和7师为最多,每个师约9600余人,其次是第6师9112人,第2师约8000人,其余的3、5首都师均为7000人左右,而第8师不足7000人,只有6866人。
装甲车:27辆。
火炮:129门。
火箭筒:1900具。
飞机30架:10架战斗机,10架联络机,10架教练机,无轰炸机。
总兵力:约9.8万人。
在战争爆发前,朝鲜和韩国方面的军事力量对比为:兵力2:1,火炮2:1,机枪7:1,半自动步枪13:1,坦克6.5:1,飞机6:1。
双方对比,朝鲜人民军方面占据绝对优势。
2 战争过程
2.1 朝鲜战争爆发
从1949年1月至1950年6月,南北朝鲜在“三八线”附近共发生2000多起纠纷。这种武装冲突不断升级,终于于1950年6月25日大规模的冲突在“三八线”上爆发了。
1950年6月25日拂晓,战争全面爆发。朝鲜声称,“南朝鲜李承晚军队越过三八线向北进攻,对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发动突然袭击,这次战争是美帝国主义蓄意发动的,对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来说,是抗美卫国战争”[16] 。苏联解体后,随着前苏联档案的公开,广泛流行的观点认为1950年6月25日凌晨,在得到斯大林的同意之后,朝鲜主席金日成下令军队越过三八线,发动了对韩国的突然进攻。
朝鲜战争爆发后,朝鲜人民军攻占汉城
由于当时韩国国防军三分之二的军队尚未进入战备状态,根本没有招架之力,三天之后,1950年6月27日汉城(今首尔)就失守了。在撤退时,韩高层惊慌失措,将汉江大桥给炸了,把大批军队送给了朝鲜,更快瓦解了韩军抵御能力。
值得指出的是,金日成并未事先告知中国详细的作战计划和具体的开战日期,因此中国大陆与美国一样,直到战争开始才得悉的。这也可以称为真正意义上的朝鲜单方面“不宣而战”。
2.2 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参战
1950年6月26日,美国总统杜鲁门命令驻日本的美国远东空军协助韩国作战,27日再度命令美国第七舰队驶入基隆、高雄两个港口,在台湾海峡巡逻,阻止解放军解放台湾。美国驻联合国代表还向安理会提交了动武议案,在苏联代表因自1950年1月起抗议中国代表席位被台湾国民党政府继续占有而缺席的情况下,以13:1(南斯拉夫投了反对票)的情况下动武议案得到通过,但苏联解体后,随着前苏联档案的公开,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时苏联驻联合国大使曾向斯大林建议,苏联代表应于6月底前返回安理会,以便行使否决权,反对联合国通过不利于朝鲜的决议,但被斯大林拒绝了。这就使联合国顺利通过了上述决议,联合国军队组成。联合国军以美军为主导,其他15个国家也派小部分军队参战。英国、土耳其、加拿大、泰国、新西兰、澳大利亚、荷兰、法国、菲律宾、希腊、
美军用稻草伪装战车
2.3 仁川登陆
在战争初期,朝鲜军队节节胜利:6月28日夺取汉城;7月20日占领大田;7月24日占领木浦;7月31日则占领了晋州。韩国国防军和美军被一直逼退到釜山。此时美军第25师收到死守南方防线的命令,不得再后退。朝鲜人民军已占领朝鲜半岛90%的土地,92%的人口。8月6日麦克阿瑟在东京与其他高级军官会面,并说服他人实施风险很大的仁川登陆计划。
9月15日,麦克阿瑟登上旗舰麦金利山号亲自督战,在美英两国三百多艘军舰和五百多架飞机掩护下,美军第十军团成功登陆仁川,从朝鲜军队后方突袭,切断朝鲜半岛的蜂腰部一线,迅速夺回了仁川港和附近岛屿。9月22日,撤退到釜山环形防御圈的联合国军乘势反击,9月27日仁川登陆部队与釜山部队水原附近会合,一日之后重夺汉城。
美军仁川登陆成功
此外,由于在二战后,美国为了和苏联争夺世界霸权,美国秘密和日本单独媾和。在美国的的授意下,日本在朝鲜战争中秘密派出了扫雷部队,是二战后日本首次向国外派兵。
2.4 美军入侵朝鲜
美国原先将朝鲜军队赶回三八线以北的计划因战事进展极其顺利而有所改变。麦克阿瑟要求乘势追击,将共产主义逐出整个朝鲜半岛。9月27日,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与总统杜鲁门都同意了麦克阿瑟的建议,但是总统要求麦克阿瑟只有在中国和苏联不会参战的情况下才可攻击朝鲜。次日美军部队就逼近三八线,10月1日韩国第一批部队终于进入朝鲜作战。
美军越过三八线入侵朝鲜
2.5 中国人民志愿军参战
1950年5月底,金日成派密使至北京,但毛泽东主席表示了对美国参战的担心,并在战争爆发后,仁川登陆前,多次提醒金日成和朝鲜人民军,指出仁川将会是美国登陆地点。朝鲜战争爆发后,中国在7月13日即成立东北边防军,从河南抽调4个军及炮兵部队,开赴东北,增强边境防御。8月5日,毛泽东电告东北边防军领导,要求在8月底完成作战准备,在9月上旬能够出动至朝鲜参战。此时朝鲜人民军还在韩国洛东江一带作战,联合国军仅守住釜山防卫圈(仅占朝鲜半岛国土3%)一小块地区。
仁川登陆后,朝鲜半岛局势逆转,中国政府几乎每天都通过广播警告美国,如果跨过三八线,中国就会出兵。9月30日,总理周恩来在政协国庆大会上发表强硬讲话:“中国人民决不能容忍外国的侵略,也不能听任帝国主义对自己的邻人肆行侵略而置之不理”,10月3日凌晨美国部队大规模进入朝鲜半岛北部前,周恩来召见印度驻华大使潘尼迦,要他转告美国政府:“若美军跨过三八线,侵略朝鲜,我们不会坐视不顾。”这番警告被杜鲁门视为中国对联合国的“外交讹诈”而没有被重视。
中国虽然做出强硬声明,高层领导人内部意见却不一致,大部分倾向于不参战,因为中国历经多年战乱,百废待兴,卷入这场战争对国家发展不利。前苏联解密档案表明,斯大林作为社会主义阵营的首脑指示中共派兵介入,但是直到10月初,中国政府仍然未能对参战与否做成最后决定。周恩来赶赴莫斯科跟苏方讨论参战问题。10月4日,中国西北军政委员会主席彭德怀奉命抵北京商讨朝鲜问题,10月8日中国共产党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才最终决定介入朝鲜战争。中国政府作出这个决定直接原因是美国飞机轰炸中国安东(今辽宁丹东),中国领土安全受到严重威胁。朝鲜如被占领,将会更直接威胁到中国的国家利益。中国政府十分顾虑麦克阿瑟是否有可能在取得整个朝鲜半岛后继续向北进军,威胁到共产党在中国大陆的政权。即使美军不袭击中国,一个与中国有长达10
决策形成后,毛泽东和周恩来曾研究过以什么名义出兵的问题,并初步拟定了“支援军”的名义。黄炎培认为支援军,就是派出去的,容易让国际认为中国对美国宣战。因此改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并使用了完全不同的番号,表示不是中国跟美国宣战,是人民志愿支援朝鲜。战争初期,这一名称让联合国军误以为这不过是一只小规模的志愿者队伍。后来联合国军弄清中国人民志愿军是成建制的正规部队,只是使用了完全不同的番号后,也愿意承认“志愿军”这一名称,以将战争限制在朝鲜半岛,避免将战争升级。
虽然名称为志愿军,但实际是现役部队整建制地参战,总司令彭德怀更打趣说:“什么志愿军,我就不是志愿的!”不过,即使是这样,当时的参战官兵对抗美援朝都抱着欢迎、积极的态度,在一定程度上也算是“志愿”。当时的口号是“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10月7日,美军大举越过三八线,向平壤推进。与此同时中国人民解放军所部东北边防军改编为中国人民志愿军,为进入朝鲜境内作战积极开始临战准备,彭德怀被任命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兼政委。
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第38军率先从辑安(今集安市)渡鸭绿江入朝作战。
志愿军跨过鸭绿江
四 抗美援朝
1 战前军力
1.1 中国人民志愿军
中国先后入朝作战的有出自一野的有1军,出自二野的有12军、13军一万余人组成补训师参战,1954年随15军回国、15军、16军出自三野的有20军、21军、23军、24军、26军、27军。出自四野的有38军、39军、40军、42军、46军、47军、50军、54军。出自十八兵团的60军。出自华北野战军的63军、64军、65军、66军、67军、68军。这些部队先后入朝作战,包括空军和炮兵在内,总共先后投入的总兵力达近190万。
1.2 联合国军
由美国、英国、澳大利亚、荷兰、新西兰、加拿大、法国、菲律宾、土耳其、泰国、南非、希腊、比利时、卢森堡、哥伦比亚、埃塞俄比亚共16个国家的作战部队及瑞典、印度、丹麦、挪威、意大利5个国家的医疗队组成。值得指出的是,韩国军队也受“联合国军”指挥。
朝鲜战争期间,“联合国军”侵朝部队最多时达到93.26万人,受“联合国军”指挥的韩国部队达59万多人,共计152万多人。其中美国出兵居第一位,兵力达48万人;英国居第二位,兵力达6.3万人;加拿大居第三位,兵力达26791人;澳大利亚居第四位,兵力达1.7万人;其余出兵数量的排列顺序是菲律宾(7000)、土耳其(5455)、荷兰(3972)、法国(3421)、新西兰(1389)、泰国(1294)、埃塞俄比亚(1271)、希腊(1263)、哥伦比亚(1068)、比利时(900)、南非(826)、卢森堡(44)。
朝鲜战争美国动用了其陆军兵力的三分之一,战场兵力最多时达到302483人;海军兵力的二分之一,出动各种舰艇近千艘,海军航空兵的作战飞机383架;空军兵力的五分之一,先后出动各种飞机数万架,战场上飞机最多时达1700多架。
美军动用大量的精锐部队,有“开国元勋师”——骑兵第一师,“美利坚之剑”——陆战第一师,“滴漏器师”——美军第七师,“王牌飞行队”——航空兵第四联队等大量“王牌”。
美军使用了除原子弹以外的所有现代化武器,许多战役、战斗的炮火密度、战场兵力密度、空袭轰炸密度,都超过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水平。
2 战争过程
2.1 第一次战役
美国总统杜鲁门在美军大举进攻前,与麦克阿瑟在威克岛会面。麦克阿瑟保证不会侵略中国,并且自信地表示中国“无意参加这场战争。当今是我们强大而中国软弱的时代,若中国部队渡过鸭绿江,我就要使他们遭受到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屠杀。”他同时还认为战事将在感恩节前结束,称要让美国大兵回家过这个美国的传统节日。
当然此时麦克阿瑟是有理由对战事感到乐观的。10月11日韩国国防军占领元山,10月19日(同一天中国人民志愿军秘密跨过鸭绿江,不过当时美军还不知道具体情况)美军就已经占领了平壤,朝鲜政府迁往江界市。韩国国防军陆军第六师的部队已进抵鸭绿江畔楚山郡,美国空军飞机多次进入中国领空轰炸丹东市附近的机场与交通线,胜利似乎就在眼前。
1950年10月19日晚,以彭德怀为司令,中国人民志愿军从安东(今称丹东)、河口(即宽甸县长甸镇河口)、辑安(今称集安)等多处地点秘密渡过中朝边界鸭绿江,10月25日发起抗美援朝第一次战役。
抗美援朝战争第一次战役是中国人民志愿军于1950年10月25日~11月5日,在朝中边境及其附近地区,对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及其指挥的南朝鲜(韩国)军突然发起的进攻战役。此次战役也是是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后进行的首次作战,共歼敌1万5千余人,将进攻的美国及仆从军从鸭绿江边赶到清川江以南。此次是敌我双方在运动中的不期遭遇战打响的,彭德怀将其称为“遭遇与反突击战役”。志愿军以战略上的后发制人和战役的突然性,将冒进至鸭绿江的敌人以迎头痛击。
第一次战役作战经过要图
第一次战役,以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全面告捷结束,粉碎了“联合国军”感恩节以前占领全朝鲜的企图,并将其从鸭绿江边赶到清川江以南,获得初战胜利,从而初步稳定了朝鲜战局,取得了以劣势装备战胜优势装备的“联合国军”的经验,增强了胜利的信心,为尔后作战创造了有利条件。作战中,志愿军共伤亡1.07万余人。
2.2 第二次战役
第一次战役惨败,麦克阿瑟依然坚持中国出兵只是象征性的,但同时他也承认“联合国军全部被歼的危险”,因此建议应该大规模轰炸中国东北地区,但是美国杜鲁门政府显然意识到在二战刚刚结束后就立即与中国作战将有可能触发第三次世界大战,因此认为应该将战争限制在朝鲜半岛。而中国的参战,令杜鲁门政府再度改变政策,称朝鲜半岛的统一可以“日后再谈判”,显然抛弃了之前要一鼓作气占领朝鲜半岛的策略。
抗美援朝战争第二次战役,是1950年11月7—12月24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朝鲜人民军配合下,将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及其指挥的南朝鲜(韩国)军诱至预定战场后,对其突然发起反击的战役,是扭转朝鲜战局的一次战役。
1950年11月24日,麦克阿瑟发动了对清川江以北中朝军队的进攻,并宣称要让美军士兵“回家过圣诞节”。中国人民志愿军先示形于敌,诱敌军进入战役发起线后,于11月25日发动第二次战役。志愿军第13兵团於清川江战役攻击并击退南韩军队第二集团,然后击退美军第2师。联合国指挥部、美国第八集团军在土耳其旅掩护下成功撤退。11月27日,在东面战线,志愿军第9兵团在长津湖战役突袭美国第七集团军的团战斗队(3,000士兵)和美国海军陆战队第1师并一度加以包围;但美军仍在空军掩护下成功突围循海路撤退。11月30日,美军第八集团军被志愿军第13兵团驱离朝鲜半岛的西北部。12月6日,中朝军队收复平壤,并把联军赶回到三八线附近,初步扭转了朝鲜的战局。
第二次战役作战经过要图
第二次战役,志愿军取得超出预定计划的胜利。志愿军歼灭南朝鲜军第7、第8师大部及土耳其旅一部,给美军第2、第7师和陆战第1师严重打击,重创美军第25师、骑兵第1师,共毙伤俘敌3.6万余人,其中,美军2.4万余人,缴获与击毁各种炮1000余门、汽车3000余辆、坦克与装甲车200余辆,缴获飞机6架。并将战线推至"三八线"南北地区,粉碎了"联合国军"迅速占领朝鲜北半部的企图,迫使其由进攻转入防御。作战中,志愿军共伤亡3.07万余人。
2.3 第三次战役
1950年12月31日,中朝联军发起第三次战役;至1月2日,志愿军已突入联合国军防御纵深15至20公里,将联合国军部署打乱,联合国军被迫全线撤退。至1月7日,联合国军已退至三七线南北之平泽、安城、堤川、宁越、三陟一线,作战过程中大批南韩军队和少量美军因撤退不及被中朝军队歼灭,却并未歼灭联军的重兵集团,彭德怀认为联军是在有计划地南撤,企图诱敌深入,重演仁川登陆故伎,故命令志愿军停止追击,战役遂于1月8日结束。
第三次战役作战经过要图
此时,杜鲁门政府与麦克阿瑟之间已有嫌隙,麦克阿瑟在朝鲜半岛的行动很多都未得到华府的首肯,有些甚至违背了华盛顿的决策。麦克阿瑟不顾政治目标,而仅仅追求军事上的利益,这种行为其实会使任何一场冲突升级为世界大战,而这在核武时代是非常危险的行为。麦克阿瑟提出过多次针对中国的攻击,如大规模轰炸中国东北、动用原子弹轰炸中国东南沿海大城市以及邀请蒋介石军队参战等,都一一被杜鲁门驳回。4月11日,杜鲁门最终决定免除麦克阿瑟的最高司令官职务,由马修·李奇微将军接任。这项命令是麦克阿瑟在无线电广播中与全世界民众一样知悉的,麦克阿瑟认为这是杜鲁门对他的羞辱。被解职以后的麦克阿瑟在全美受到数月英雄式的欢迎,但是这股热潮并未持续。
第三次战役,中国人民志愿军同朝鲜人民军并肩作战,迅速突破"联合国军"的"三八线"既设阵地和纵深防御,粉碎其争取时间、整军再战的企图,毙伤俘敌1.9万余人(其中志愿军歼敌1.2万余人),占领汉城,将战线推进到37°线附近地区。作战中志愿军伤亡5800余人。
2.4 第四次战役
抗美援朝战争第四次战役,是1951年1月25日~4月21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为制止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及其指挥的韩国军发动的攻势,争取时间掩护后续兵团到达,进行反击准备,在“三八线”南北地区进行的防御战役。
1月25日,美军第8集团军司令M.B.李奇微指挥美军第1、第9、第10军和韩国军第1、第3军团共16个师又3个旅、1个空降团,计23万余人,由西至东逐步在全线发起大规模进攻。这次进攻改变过去分兵冒进作法,采取互相靠拢、齐头并进、稳扎稳打战法,将主力置于西线(南汉江以西),向汉城方向实施主要突击,以一部兵力在东线(南汉江以东)实施辅助突击。
志愿军接连取得三次战役的胜利,士气高涨。但由于连续作战,部队十分疲劳,兵员未得补充,物资供应不足。因此,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从1951年1月8日起转入休整,计划于3月发动春季攻势。当“联合国军”发起大规模攻势后,中朝人民军队于1951年1月27日停止休整,转入防御作战。
第四次战役作战经过要图
1951年2月11日晚,志愿军发起横城反击战,牵制住了砥平里的联合国军,计划进攻横城西北的南韩第八师,由此打开缺口,向原州的美军防线进击,志愿军取得胜利。志愿军利用横城反击战迫使南韩第三、第五、第八师以及美军第二师一部和空降一八七团开始后撤,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志愿军在整个战场上面临的压力。横城反击战后,东线联合国军出现了全线动摇的迹象,并开始不同程度的后退,除了砥平里的联合国军。
2月13日,志愿军发起砥平里战役。温玉成指挥五个师中的八个团,约25,000人,向横城以西砥平里美军第二步兵师23团(弗里曼团)发动猛攻。弗里曼团有团属坦克中队、一个野炮营及法国步兵营,兵力约4,500人,拥有坚固的防御工事和火力优势。志愿军第39、第40、第42军的八个团遭受重大伤亡,伤亡高达5000余人。仅40军参与攻击的三个团就有1830人伤亡,其中359团3营的志愿军几乎全部阵亡。美军伤亡301人,42人失踪,美军称砥平里战役为“韩战的盖茨堡战役”,对美军士气鼓舞极大。
1951年3月7日-4月4日,美军进行撕裂者行动。在3月14日晚上至15日,韩国第1步兵师和美军第3步兵师重占汉城,标志著1950年6月以来第4次,也是最后一次该首都易手。志愿军放弃仁川和汉城,全线被迫后退了100多公里,撤回到了北纬38°线以北。
由于缺乏现代化空军编制,志愿军在北朝鲜场上没有所谓前线与后勤的区别,整个战线曝露於美军的猛烈空袭之下,只能利用夜战突击,并在夜间以大量民工抢修道路与桥梁,随炸随修,修复后又再遭炸毁。战场上缺乏新鲜果蔬,志愿军普遍患有夜盲症,严苛的环境逼得志愿军总司令彭德怀搭机返北京,直言前线之困难。毛泽东思考后向彭德怀提出:“朝鲜战争能速胜则速胜,不能速胜则缓胜,不要急于求成。”但是志愿军仍然将联合国军阻滞在三八线附近,消灭联合国军78000多人,志愿军与朝鲜人民军伤亡5.3万余人。
2.5 第五次战役
抗美援朝战争第五次战役,是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一起于1951年4月22日~6月10日,在三八线附近地区,对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进行的反击战。
第五次战役作战经过要图
1951年4月22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发动第五次战役,至29日“礼拜攻势”结束,联合国军开始发动“第二次春季攻势”,逼进铁原、涟川。其中志愿军63军开始逐山逐水地死守,联合国军第二次跨进北纬38°线,志愿军被迫全线后撤退约40公里以勉强阻止住联军的进攻,美军的弹药量是平常五倍,被称为“范弗里特的弹药量”,中国人民志愿军损失惨重,负伤、阵亡和情况不明的总数为7644人,180师人员损失大部分为被俘,被俘人数约为5000余人。第五次战役联合国军也损失了8万多人。从此之后,双方转入战略对峙,三八线初定,双方展开谈判。
麦克阿瑟因为与杜鲁门发生统帅权之争,并且主张将朝鲜战争扩大至中国,在1951年4月11日被杜鲁门解职,不过麦克阿瑟的主张并不是派军进攻中国本土,他所希望的是藉由海空力量施加压力,迫使中国尽快妥协结束韩战。1951年5月15日五星上将奥马尔·纳尔逊·布莱德雷应邀对国会作证时说:“赤色中国并非寻求主宰世界的那个强大国家(此处暗指苏联),坦白地说,从参谋长联席会议观点来看,这个策略会让我们在错误的地点、错误的时间,与错误的敌人进行错误的战争。”
五 停战谈判
1951年7月10日,交战双方终于同意挺火,坐到了谈判桌前。
1 第一次停战谈判
经历了一年的大规模冲突后,1951年6月23日,苏联驻联合国代表马立克在“和平的代价”广播节目中提出双方进行停火谈判的建议:“目前最尖锐的朝鲜武装冲突问题,也是能够解决的。……苏联人民认为,第一个步骤是交战双方应该谈判停火与休战,双方把军队撤离三八线。”
1951年6月25日,中国和美国几乎同时发表声明表示赞同,中国在当日《人民日报》中发表社论表示,“我们中国人民完全赞同这个建议”。
而美国总统杜鲁门则在田纳西州参加航空工程研究中心落成典礼上发表演说表示美国“愿意参加朝鲜半岛和平解决的谈判”。
6月30日,联合国军总司令李奇微奉命通知朝鲜人民军:“我得知贵方可能希望举行一次会议,以讨论一个停止在朝鲜半岛的敌对行为及一切武装行动的停战协议,并愿适当保证此停战协议的实施。我在贵方(朝鲜人民军)对本通知答复以后,将派出我方代表并提出会议的日期,以便与贵方代表会晤。我提议此会议可在元山港一只丹麦伤兵船上举行。”
7月1日,朝鲜人民军总司令金日成和中国人民志愿军总司令彭德怀答复:“你在6月30日关于和平谈判的声明收到了。我们受权向你声明,我们同意为举行关于停止军事行动和建立和平的谈判而和你的代表会晤,会晤地点,我们建议在三八线上的开城地区。若你同意,我们的代表准备于1951年7月10日至15日和你的代表会晤。”
这样,双方第一次停战谈判于1951年7月10日在开城举行了。
朝中方代表为:南日(朝)、李相朝(朝)、邓华(中)、解方(中)、张平山(朝)五位将军。
韩美方代表为:特纳·乔埃(美)、克雷奇(美)、霍治(美)、勃克(美)、白善烨(韩)五位将军。
朝中方提出三点建议:1、停火;2、恢复三八线为朝韩边界;3、外国军队尽快撤离。
韩美方并没有接受这一建议,要求将停火分界线放置在朝中方控制地区。第一次谈判破裂。
2 军事分界线协议
为获得停战谈判的有利条件,联合国军和韩军于1951年8月18日-9月18日和9月29日-10月22日分别发动了夏季攻势和秋季攻势,分别进攻朝中方西线和东线防线。朝鲜人民军和中国人民志愿军转入防御,同时还遭到了洪水灾害,很多防御工事被毁。经过两个月的激战,联合国军占领了646平方公里土地,平均推进约2公里。
李奇微意识到,“没有谁会相信凭我们手中的这点儿有限的兵力,能够赢得什么全面胜利”。于是,停战谈判在10月25日重新恢复,地点改在了板门店。
1951年10月30日至11月下旬间,志愿军发起局部反击战,占领了280平方公里土地,并巩固了开城地区的防御。
11月27日,双方就军事分界线及非军事区问题达成协议:“以双方现有实际接触线为军事分界线,双方各自由此线后退两公里以建立停战期间的非军事地区。如军事停战协议在本协议批准后30天之后签字,则应按将来双方实际接触线的变化修正上述军事分界线与非军事区。”
由于双方的条件过于悬殊,停战谈判整整进行了两年。王树声提到:“在这两年中,在双方的防御线上,密集地部署着200多万人的大军,构筑了世界战争史上最漫长的、最复杂的、最坚固的防御工事。联合国军的防线由部署严密的火炮阵地、坦克群以及步兵组成,数层阵地使其纵深达300公里,每一层防线都构筑了永久性的工事和堑壕,每一层防线都制定了周密的空军支援预案,形成了一个火力强大的立体防御网络,这条防线被称做‘一道不可逾越的死亡深渊’。中国军队的防线上,数十万官兵开始建设世界上最浩大的地下防御工程,其土石方总量能开凿数条苏伊士运河、沿着对峙线自西向东,数百公里的防线上,深埋在地下的永久式坑道和交通壕蛛网般四通八达,前沿的数十万中国官兵设施齐全地生活在地下,他们所布置的火力陷阱能令任何进攻的敌人立即遭到
3 米格走廊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1950年10月25日,中国人民志愿军介入朝鲜战场,1951年中期以后,中国与苏联空军MiG-15多次与联军F80/F84/F86/B29/B26/P51/交战,在鸭绿江南岸平原一带上空形成了著名的“米格走廊”,是整个朝鲜战争期间绝大多数空战的区域。最初以为“米格走廊”上的架驶员是中国人民志愿军空军,为此,当时美国国防部长范登堡惊呼:“中国几乎在一夜之间成为空军强国。”2000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前司令员王海在其自传《我的战斗生涯》中写道:“朝鲜战争初期,中国人民志愿军空军还相当年轻、弱小,空战主要是苏联空军打的。”
米格走廊中最神秘而精锐的力量是苏联与东欧地区的飞行员,斯大林命令国防部长华西列夫斯基元帅负责向中国派遣航空兵师,苏军参战人员一律身着中国人民志愿军军服,并严格限制其飞行员作战区域。其指挥官为空战英雄阔日杜布,许多飞行员经历过第二次世界大战洗礼,作战经验极为丰富。实际上,他们的指挥系统独立于中国军队,但是主要机场仍在中国境内位于安东附近。那里距离鸭绿江很近,在航程上比起从日本起飞的美军战机占上许多便宜。此外,美军明文禁止空军单位进入中国境内,绝大多数的时间这些机场的飞机可以自由起降与集结。美军飞行员曾经在访谈中提到他们在鸭绿江附近空域巡逻时能够远远看到机场的飞机循序起飞,集节编队完毕之后以高度优势进行空战。
米格走廊
尽管斯大林要求严格保密,但联军其实自苏联加入空战的行列之后,很快自监听无线电通讯当中知道苏联的介入,不过整个朝鲜战争期间联军方面也选择缄默的态度,以免战事扩大。
米格走廊的有限区域以及大多数空战都集中在这个范围之外,显示以美军为首的联军并没有失去对制空权的掌握,苏联与中国对于南下建立前进机场的意愿也不高,也造成双方都会到这个区域进行空战。以双方需要飞行的距离来看,美军的F-86平均停留时间在20分钟左右,从战果上来看,美军的确压制住志愿军在朝鲜半岛使用空权的能力。然而经过长时间交锋,美军试图以轰炸切断中国军队运输线的战略企图,却最终未能实现。
4 上甘岭战役
1952年10月14日凌晨,联合国军第8集团军司令范弗里特发动金化以北的上甘岭战役,双方在表面阵地上失而复得、得而复失。多次反覆争夺的结果,两方面皆死伤惨重。前后历时43天,在3.7平方公里的地区,共发射炮弹超过230万发,岭上泥土平均被炸翻出至少3米。中国人民志愿军军队伤亡情况剧增,不过阻止了美军的攻击,更使美军伤亡情况剧增,环岭遭击毙美军遗尸超过千具以上。
上甘岭战役
在范弗里特不能夺得上甘岭后,美军没有能力再发动过营以上规模的的进攻,因美军已意识到最后仍要靠谈判才能结束战争。守住上甘岭上的中国军队,全体嘉奖为上甘岭英雄团。此战役为朝鲜战争中最激烈的一场战役。
5 正式停战
1953年3月30日和31日,周恩来和金日成代表中朝方面先后提出分两步解决战俘问题的建议,主张在停战后双方立即遣返一切坚持遣返的战俘,而将其余战俘交给中立国以保证对遣返问题的公正解决。这一建议获得了全世界舆论的同情与支持。
1953年4月26日停战谈判恢复,1953年6月8日,战俘遣返问题终于达成协议。
但是1953年6月18日,李承晚集团在美国警卫部队未加制止的情况下,从战俘营赶走2.7万名战俘,强迫扣留企图破坏停战的实现。
1953年6月19日,朝中方面对这一挑衅行为严厉谴责,美国迫使李承晚做出今后执行停战协定的保证。作为交换条件,美国政府应允训练和装备20个师的南韩军队,提供10亿美元的经济援助,并签订军事协定。
1953年7月27日上午10时,《朝鲜停战协定》在板门店签订。朝中方面首席代表南日大将、美方首席代表哈利逊中将参加在板门店举行的签字仪式,并在协定上签字,从27日晚10时起,一切敌对行动完全停止。28日,金日成元师、联合国军总司令克拉克、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分别在协定上签字。29日,交战双方交换经双方司令官签署的停战协定。协定以北续38度为南北朝鲜的军事分界线,双方各由此线后退2公里成立非军事区。
彭德怀元帅在朝鲜停战协定上正式签字
1953年10月1日,美国与韩国签订《美韩共同防御条约》,继续在韩国保留美国驻军。1954年4月在为和平解决朝鲜问题和恢复印度支那和平问题而召开的日内瓦会议上,未能就从朝鲜撤出一切外国军队及和平解决朝鲜问题达成协议。经朝中两国政府协商同意,中国人民志愿军于1958年底全部撤离朝鲜。这一行动表明了朝中方面执行停战协定及和平解决朝鲜问题的诚意。
1954年,苏联官员和在朝鲜半岛参战的各国代表在瑞士日内瓦举行会谈。但谈判未达成一个永久和平计划,未能解决朝鲜半岛南北统一问题,直到60年后的今天,朝鲜半岛依然是分裂的两个国家: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和大韩民国。
1991年朝鲜和韩国签署了一项进行永久和平条约谈判的协议,1992年得到批准。但1991年朝鲜方面开始抵制军事停火委员会,中国于1994年退出该委员会。2009年5月27日朝鲜军方发表声明,宣布朝鲜退出朝鲜停战协定,将不再受军事停战协定约束。
2009年朝鲜军方和祖国和平统一委员会声明称朝鲜“将不再遵守朝鲜战争停战协定”。2010年10月21日朝鲜中央通讯社发表长篇评论高度评价中国志愿军功绩,授予661736名官兵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勋章及奖章。2010年11月11日奥巴马在韩国演讲时称美国取得朝鲜战争胜利。
5 谈判历程
1951年7月10日,朝韩双方对峙在“三八线”附近,战争进展到了和平谈判阶段,但是停战一直没有实现,其中一开始是因为军事分界线问题,双方僵持了近半年,终于使双方认可“以三八线为军事分界线”。其次是关于战俘的处理问题,就这个问题致使战争延长了1年之久,从而成为停战签字的惟一障碍。
1951年7月10日谈判开始到10月25日,双方在用了44天,开了32次代表团大会和小会的情况下中断了63天之后,会址由开城迁移到板门店。开城谈判确定了5项谈判议程,具体是:
一是通过议程。
二是作为在朝鲜半岛停止敌对行动的基本条件,确定双方军事分界线以建立非军事地区。
三是在朝鲜半岛实现停火与休战的具体安排。
四是关于战俘的安排问题。
五是向双方有关各国政府建议事项。
到11月底历时4个多月,只有第一项通过议程和第二项即军事分界线问题达成了协议,第三 项议程的谈判刚刚开始,第四、第五项议程尚未讨论。
板门店的谈判于12月11日讨论第四项“关于战俘安排的问题”。中美在谈判中就“自愿遣返”或“全部遣返”原则发生对峙,从而成为朝鲜战争久谈不决,谈打交织的症结所在。
第五项议程于1952 年2月达成协议。此后至1953年7月27日朝鲜半岛停战签字,都是围绕于战俘问题而进行战争和展开讨论。长达1年多的时间用于战俘遣返问题,在世界战争史上是极为罕见的。
六 战争伤亡
1 军事伤亡
1.1 中国人民志愿军
自1950年10月25日参战至1953年7月27日停战,中国人民志愿军共阵亡183108余人,医院救治战斗和非战斗负伤的伤员383,000余人次,其中救治无效致死者21,600余人,去掉伤员因第二、第三次负伤而造成统计上的重复数位和救治无效死亡以及非战斗负伤者,故最后确定的战斗伤亡减员总数为366,000余人。
除伤亡减员外,志愿军还有29,000余人失踪,失踪者中除在美方战俘营中的21,400余人外,尚有8,000余人下落不明,估计多已在战地或在被俘后死亡。
如此可以确定,加上失踪,在整个抗美援朝战争中,中国人民志愿军共计战斗损失390,000余人。
除战斗损失外,医院还收治过患病住院的军民450,000余人次,其中病亡者13,000余人,加上阵亡、因伤救治无效死亡等明确死亡者和失踪后估计已死亡者,在整个抗美援朝战争中,中国军民因各种原因死亡的人数在18.3万余人左右。
1.2 苏联空军
苏联:315 阵亡,苏军阵亡士兵主要是空军。在整个战争期间,先后有12个苏联空军师投入了空战,轮番参战的空军人数总计为72000人,1952年最多时达到25000~26000人。苏联空军的歼击机总共击落了1097架敌机,高射炮兵击落了212架敌机。根据现在看到的俄罗斯联邦武装力量总参谋部档案文献的统计数字,苏联航空兵在朝鲜损失了335架飞机和120名飞行员。
1.3 中方公布战果
自1950年6月25日至1953年7月27日,朝中部队共毙伤俘敌军1093839名,其中美军39万余名。击落击伤和缴获敌机12224架,击毁击伤和缴获敌坦克3064辆,击沉击伤敌舰船257艘。在整个抗美援朝战争期间,中国人民志愿军共歼敌71.8477万人。加上朝鲜人民军1950年6月25日至1953年7月27日歼敌数,中朝军队共歼敌109.3839万人,其中美军39万余人,韩军66万余人,其余仆从军2万余人。
1.4 各国军队伤亡汇总
韩国:阵亡137899人、负伤450742人、失踪24495人、被俘8343人。
美国:阵亡54246人(包括2830非战斗伤亡)、负伤103284人、失踪8177人、被俘7140人。
英国:阵亡1109人、负伤2674人、失踪179人、被俘977人。
土耳其:阵亡741人、负伤2068人、失踪168人、被俘244人。
澳大利亚:阵亡339人、负伤1216人、失踪43人、被俘26人。
加拿大:阵亡516人、负伤1042人、失踪1人、被俘33人。
法国:阵亡262人、负伤1042人、失踪1人、被俘12人。
泰国:阵亡129人、负伤1139人、失踪5人。
希腊:阵亡192人、负伤543人、失踪3人。
荷兰:阵亡120人,负伤645人,失踪3人。
哥伦比亚:阵亡163人、负伤448人、被俘28人。
埃塞俄比亚:阵亡121人、负伤536人。
菲律宾:阵亡92人,负伤299人,失踪和被俘97人。
比利时:阵亡101人、负伤478人、失踪5人,被俘1人。
卢森堡:阵亡2人,负伤13人。
新西兰:阵亡34人,负伤299人。
南非:阵亡34人、失踪9人。
朝鲜:阵亡215,000–350,000人、负伤303000、失踪和被俘共120000人。
中国:阵亡183108人(其中34000为非战斗死)、负伤383218人、25621失踪、21400被俘。
苏联:阵亡315人。
2 平民伤亡
死亡和受伤平民总数:估计约250万人。
韩国:990968人,其中,373599人死亡、229625人受伤、387744人被虏或失踪。
朝鲜:估计约1550000人。
3 战争暴行
美军方面,由于担心朝鲜情报人员及破坏分子混入南逃难民,因此对成群的难民进行扫射。目前已经公开的美军屠杀平民行为有老根里事件、信川郡大屠杀。此外美国飞机还对城市及平民目标进行了轰炸。造成大量人员伤亡。1952年6月23日,美国空军大规模轰炸了中国境内的鸭绿江水电厂。7月11日,美国空军对平壤进行轰炸扫射。中国各地掀起了抗议声讨活动,揭露和抗议美国这一暴行。
韩国军队方面,在韩国军队收复的本国领土以及随后占领的朝鲜城市及乡村中组织“治安队”、“灭共团”等组织,对朝鲜劳动党党员和被怀疑为亲共人士的平民进行了大规模的清查和处决,比如江华岛屠杀事件。
朝鲜人民军方面,在战争初期占领韩国大部分领土后、以及美军仁川登陆后被迫撤离韩国时,在韩国各地区进行甄别,对韩国政府官员、军官、警察、宪兵、资本家、商人、知识分子、教师、记者、地主、宗教人士,以及上述人员的家属进行了大规模逮捕和处决。
七 战争影响
1 朝鲜半岛
1.1 朝鲜
由于朝鲜发动的统一战争遭到了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阵营的抵制,朝鲜在战争中遭到严重破坏,1945年—1950年和平建设时期所积累的社会财富消失殆尽。朝鲜战争虽然没有达到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统一朝鲜半岛的目的,甚至差点使其亡国,但在中国的帮助下还是保住了政权,这次战争也使朝鲜巩固了和中国与苏联的关系,并为随后20多年朝鲜的迅速发展奠定基础。由于朝鲜经济是以苏联为中心的社会主义阵营的一环,结构单一,因此在苏东剧变后日益艰难、经济崩溃。在金日成死后,他的儿子金正日独裁权力巩固。朝鲜人民的生活条件依然十分艰苦。国际社会包括中国、韩国不断对朝鲜提供经济援助。
2000年,一批志愿军老兵去朝鲜访问,回来后表示看到“他们仍然在水深火热中,很痛心。
1.2 韩国
韩国经济在朝鲜战争中也遭到严重破坏,李承晚在战后仍然以统一为目标,不重视经济发展,不断计划随时再和朝鲜方面开战。四一六运动后,李承晚下台,局势依然并没有缓和。此后朴正熙执政期间更出现“实尾岛事件”,双方敌对的气氛并没有因领导人转换而改变。朝鲜和韩国的领导人进行过几次会面谈话,但碍于双方意识形态和政治体制方面的根本差异,并没有产生什么实际的进展。
1.3 逃亡者
自从朝鲜战争结束以来,朝鲜、韩国两国人民中不断有越境逃至对方者。1990年以来,由于朝鲜经济困难,形成了北方逃南者超过南方逃北者的趋势。从朝鲜逃亡至韩国或其他地方的人又称为“脱北者”。自从朝鲜战争结束以来,超过九千名朝鲜民众叛逃到韩国。2007年初,这个数字突破一万。韩国统一部的发言人表示,从1990年以来,逃亡难民大批增加。仅2002年到2006年,就有七千名朝鲜民众逃到韩国。很多朝鲜人先是偷渡到中国或俄罗斯,然后转到韩国或其他国家。
2 中国
2.1 大陆
由于朝鲜战争,苏联打消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会变成第二个南斯拉夫的顾虑,从1952年起开始大规模援助中国大陆建设全面的工业基础,这些援建项目以及1954年定下的几十个工业项目被合称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苏联援助中国的156个重点项目,为中国打下了冶金、石油、矿山采掘、煤炭、发电、电力装备、机械制造、纺织、造纸、制糖、航空、航天、交通铁路、国防兵器制造等全面的科研生产基础,中华人民共和国从此开始了独立自主门类齐全的工业化建设道路,借助苏联的技术成功制造出核武器。
中国官方观点认为: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在与西方列强(包括日本)的战争中屡次陷入惨败或极其被动的局面,朝鲜战争的结果使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获得巨大威望,中国人的自信心大大增强。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就此形容:“西方侵略者几百年来,只要在东方一个海岸上架起几尊大炮,就可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49~1965)》里论述这场朝鲜战争:“鉴于这个新共和国令人尊敬的军事强国的地位正是由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卓越战绩确立,因而有必要对这一地位的如何取得作一简单回顾。官修的美国海军陆战队战史这样写道:虽然中国红军只是一支由农民组成的军队,但从它自身具备的战略战术水平来看,仍不失为一支第一流的军队......。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朝鲜冒险付出的代价确实很高,但安全得到了保障和中国国际威望提高所带来的益处超过了代价。”
2.2 台湾
对当时迁移到台湾的国民党政权而言,朝鲜战争的爆发延迟或阻碍了人民解放军攻台。同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参战使得美国认识到台湾对牵制中华人民共和国战略地位的重要性,将台湾重新纳入防御体系。日后签订的《中美共同防御条约》即是基于朝鲜战争的影响。美国也因此改变了对国民党政府的态度,继续承认中华民国政府为唯一合法的中国政府,及支持中华民国在联合国的席位。
国民党政权因为朝鲜战争获得美援,帮助了台湾当时的经济发展,也提升了国军的战力。美国总统杜鲁门派遣第七舰队巡逻台湾海峡,吓阻中国人民解放军进攻台澎金马。同时中国人民志愿兵的战俘在遣返目的地中选择台湾后,则大大鼓舞了国军士气,因此,有史学家称朝鲜战争为“国民党的西安事变”,挽救了国民党的危局。此外,国民党政权曾有意派遣军队参与朝鲜战争,帮助韩国击退朝鲜人民军,而麦克阿瑟也有意将战事扩张至中国本土,希望能让中华民国得以反攻大陆,但是被美国杜鲁门、韩国李承晚以及部分国家反对,所以国民党政权改为以提供物质帮助美韩等国,击退北朝鲜的南下进攻。此外,由于中国人民志愿军大量士兵投入朝鲜,联合国军内缺乏熟知汉语及中共军队的人才,因此国民党政权提供了国军及驻韩大使馆部分人员协助情报战、心战喊
3 美国
美国在朝鲜半岛有数万人阵亡,而且几乎就要与中国和苏联两个社会主义大国爆发全面战争。朝鲜战争期间担任美国国务卿的迪安·艾奇逊曾经明确表示:朝鲜战争中的“主要麻烦”在于,“我们是在和一个错误的敌人打仗,我们打的是乙级队,而真正的敌人是苏联。”
但是在经过了越南战争后的美国人,几乎已经遗忘了这场战争。因此朝鲜战争又被称为“被遗忘的战争”。朝鲜战争也令美国人首次意识到,战争的威胁随时存在。朝鲜战争结束后,美国军队人员数量增加了两倍,军费开支大幅度上升。
此外,朝鲜战争也促进了美军内部的民族融合,有超过10万名黑人士兵加入军队至朝鲜半岛作战,这是美军首次大规模地将黑人与白人士兵混编于同一单位。
4 苏联
战争对苏联的影响就十分复杂。一方面来看苏联是最大的赢家,战争令中美爆发直接冲突,而自己则从未正面介入。战争削弱了美国的实力,把美国超强的国力军力从欧洲铁幕一线的争夺转移到朝鲜战争的泥潭。为苏联争取了时间在二战后的废墟上治疗战争创伤,发展国防尖端技术,缩小了与美国的差距。而美国人则始终相信苏联是真正的幕后指示者。美国的国防军费开支在战后增加三倍,主要就是针对苏联。西方阵营也开始联合对抗苏联。
5 日本
日本虽然没有参战,但是,战争期间美军在日本大量的物资采购,对日本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后的经济复苏,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奠定日本之后成为经济强国的基础。
6 英国
英国是反共阵营的重要国家,再加上身为美国的盟友,在若干议题上需要换取华府方面的支持,因此在外交及军事上都采取了对抗北朝鲜的行动。
中国介入朝鲜战争后,这种政策受到挑战。对外,伦敦担忧与中国的敌对会危及英国在华利益、甚至促使共产阵营对香港等远东殖民地构成威胁;对内,二战后元气大伤的英国因为武装政策及军费开销而使国库吃紧,冲击民生及社会福利预算。而在韩国总统李承晚公开指责英国、加拿大、新西兰及澳大利亚等英联邦派兵国“影响了麦克阿瑟遭到撤职”之后,英国民众对李氏及韩国政权的腐败、专制产生极大反感,舆论立场也逐渐转向反战。
工党及艾德礼内阁的朝鲜战争政策失去民心,党内也因为舆论压力及预算问题爆发分裂,这些因素使得工党在1951年的国会大选中落败。而选前抨击工党将英国拖入朝鲜战争泥淖的保守党,则在丘吉尔的带领下取得执政权。
丘吉尔上台后,迅速改变立场,推动停战政策,使英国得以从朝鲜半岛的难题抽身而出,同时在朝鲜战争问题上不再支持美国。
八 大事记录
1 1950年
6月25日4时30分,朝鲜人民军进攻韩国。
6月27日,美国的第七舰队驶进台湾海峡,军事介入台湾海峡。
6月28日,朝鲜人民军攻克韩国首都汉城(即首尔)。
7月7日,美国纠集15国,组成以美军为主并由美国指挥的所谓联合国军,联合国军参战。
8月中旬,朝鲜人民军将美韩军驱至釜山一隅,占领了朝鲜半岛南部90%的土地。
8月27日16时40分,美国P-51型军用飞机2架,侵入中国安东市浪头机场上空,扫射2分钟,打死机场工人3名,打伤19名,击毁卡车2辆。
9月15日,联合国军仁川登陆,并不断轰炸扫射中国东北(美国空军归咎于飞行员导航错误),严重威胁中国的安全。
9月22日,美国B-29型轰炸机1架,侵入中国宽甸拉古哨上空侦察,继而飞抵安东市区上空,在振安路一带投炸弹12枚,炸死居民2人,炸毁房屋28间,震坏800余间的屋瓦和玻璃,炸毁菜田3330平方米。
9月25日,解放军代总参谋长聂荣臻发表声明:美军过线,中国决不会置之不理。
9月28日,联合国军收复汉城。
9月30日,韩国军队越过三八线。
10月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作出最后的出兵决定。
10月3日,周恩来紧急约见印度驻华大使。
10月19日,联合国军攻克朝鲜首都平壤。
10月19日晚,中国人民志愿军参战。
10月27日-31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发动第一次战役(云山战役)。
10月31日-11月2日,中国人民志愿军攻占清川江。
11月25日-12月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发动第二次战役(长津湖战役)。
12月5日,中国人民志愿军收复平壤。
12月15日,联合国军撤至三八线以南。
12月31日-1951年1月5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发动第三次战役。
2 1951年
1月4日,中国人民志愿军攻克汉城。
3月15日,联合国军第二次收复汉城。
4月11日,麦克阿瑟被免除最高司令官职务,李奇微接任。
4月22日-5月23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发动第五次战役。
6月23日,苏联副外长马立克建议停火。
7月10日,双方在开城开始停战谈判。
8月18日-9月18日,联合国军发动夏季攻势。
8月22日,开城谈判中断。
9月29日-10月22日,联合国军发动秋季攻势。
10月25日,开城停战谈判恢复。
3 1952年
1月,美军开始使用细菌武器,中国称“美国侵略军公然违背国际公约,在朝鲜北部和中国东北地区撒布大量带有鼠疫、霍乱、伤寒和其他传染病的动物和昆虫,企图以所谓的细菌战从根本上削弱中朝军民的战斗力”,但美国予以否认。
5月7日,巨济岛事件。
5月12日,李奇微离任,克拉克担任联合国军总司令。
10月8日,停战谈判中断。
10月14日,联合国军发动金化攻势。
10月14日-11月25日,上甘岭战役。
4 1953年
5月13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发动夏季攻势。
6月8日,双方就战俘安排达成协议。
7月13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发起金城战役。
7月19日,板门店双方谈判代表在所有问题上达成协议。
7月27日,停战协定签字,朝鲜战争暂停。
5 1958年
2月19日,中朝两国政府发表关于中国人民志愿军年内全部撤出朝鲜的联合声明。
2月20日,中国人民志愿军总部发表声明,决定于1958年底以前分批全部撤出朝鲜。首批于3月15日动身回国。
10月22日,志愿军总部官兵在司令员杨勇上将、政委王平上将等率领下启程返国。
10月26日,志愿军总部公报:志愿军已全部撤离朝鲜。
6 2009年
据韩联社报道,朝鲜人民军驻板门店代表部发言人5月27日表示,“正如向全世界宣布的,我们的革命力量将李明博叛徒集团全面参与大规模杀伤性武器防扩散倡议,看做对我们的宣战。”朝鲜人民军驻板门店代表部的声明还表示,朝鲜将不再受1953年朝鲜战争停战协定的约束,朝鲜半岛将很快“重返战争状态”。
九 历史插曲
1 细菌战之争
朝鲜战争细菌战,是指1950年开始的朝鲜战争中,中国和朝鲜声称美国利用炸弹和炮弹投放毒物、病毒、细菌;或利用化学药品、细菌对中朝战俘进行注射和试验的一系列行动。美国则全盘否认并主张邀请国际红十字会去中国与朝鲜实地堪察却遭中、朝拒绝。此事成为双方的宣传战。
2 美国曾考虑使用核武
原子弹是美国人手中掌握的一个重要的威慑武器。早在1950年7月中旬,美国国务院政策设计委员会的一份研究报告就提出,如果中国或苏联军队在朝鲜参战,美国应该使用原子弹,并认为这可以取得决定性的军事胜利。11月20日,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建议应着手研究对朝鲜、中国东北以及内陆实施核打击的目标问题,他们认为倘若中国全力以赴地进行干预,那么使用原子弹是必要的。与此同时,美国有关部门就可能使用原子弹的数量、目标地区以及使用时间和运输方式等问题展开了研究。当然,这些都是秘密进行的。
最后,停战谈判阶段,面对美国的核压力,中国领导人表示蔑视和怀疑,认为美国根本不会真正使用核武器,无论是在朝鲜还是对中国大陆。
十 影视作品
1 中国大陆
纪录片:《断刀》、《不能忘却的伟大胜利》
电影:《上甘岭》、《英雄儿女》、《铁道卫士》、《长空雄鹰》、《心灵深处》、《战地之星》、《北纬三十八度》、《云水谣》、《较量》、《奇袭》、《激战无名川》、《打击侵略者》、《集结号》、《铁血大动脉》。
电视剧:《欧阳兰》、《中国战俘》、《硝烟散后》、《壮志凌云》、《抗美援朝》。
现代京剧:《奇袭白虎团》
2 美国
《钢盔》、《Retreat,Hell!》、《战地天使》、《猪排山》、《独孤里桥之役》、《陆军野战医院》、《沙场壮士赤子心》《深入敌后2之邪恶轴心》(BEHIND ENEMY LINESII:AXIS OF EVIL)
3 韩国
《太极旗飘扬》、《欢迎来到东莫村》、《JSA安全地带》、《蓝天特攻队》、《向着炮火》、《高地战》、《一号国道》、《战友》
4 朝鲜
《卖花姑娘》、《南江村的妇女》、《一个护士的故事》、《火车司机的儿子》、《金姬和银姬的命运》、《无名英雄》、《战友》、《路》、《沸流江的新传说》、《火红的山脊》
十一 相关游戏
《侠盗勇士》(Rogue Warrior)、《朝鲜:被遗忘的战争》(Korea:ForgottenConflict)、《战场3:朝鲜》(Theatre of War 3: Korea)
十二 朝鲜时事